目 录CONTENT

文章目录

如何成为学习高手

smallkun
2024-03-17 / 0 评论 / 0 点赞 / 194 阅读 / 19,332 字 /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...
温馨提示: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-04-01,若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留言反馈。部分素材来自网络,若不小心影响到您的利益,请联系我删除。

模块一底层思维(4讲)

01|如何减少对学习的排斥和厌恶心理,使其变得相对愉悦?

学习是有方法的,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,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。
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如何减少对学习的排斥和厌恶心理,让学习变得相对愉悦。我会详细介绍几个实用的思路。

01

在讲第一个思路之前,我希望你先记住两个概念:峰值和终值。
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是 2002 年的诺贝尔奖得主,他提出了峰终定律(Peak-EndRule):人们对一切人、事、物的感受,由峰值和终值两个因素决定。峰值是指这段体验中的最高峰,包括正向和负向;终值是指这段体验结束时给你的感觉。

大家知道的,学习是一件不那么令人愉悦的事情,大多数知识都是枯燥的,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常常是艰难的。我们总是觉得不想学、学不会。

说实话,要想在学习的时候,体验到正向的峰值和终值,是比较困难的事情。但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这个基本原理,使学习变得相对愉悦。怎么做到呢?

虽然学习在总体上是枯燥的,但总有某个科目,是你比较喜欢的;或者,总有某种任务,是你相对较为擅长的,比如,可能你会觉得背单词蛮轻松的。那么,你在学习的过程中,可以穿插安排喜欢且擅长的环节,而不是一直死磕艰难的任务。

打颗栗子,我写文章需要做的两件主要的事情,是输入和输出。我非常喜欢输入,看书、看文章、跟人探讨、学习一些付费课程等等,无论内容多枯燥多抽象,我都觉得很有意思。

但是,输出比输入难多了,写得不顺畅,我会觉得烦躁;写的时间久一点,我会感到疲倦,没有思路。所以,我规定自己每次只写 25 分钟,时间一到,即使还没完成,也立刻收手,去做我喜欢的输入。

两种任务来回切换,整个过程基本不会出现负向的峰值,而且输入和输出都能及时高效地完成。但是,如果让我花连续 3 小时,死磕一篇文章,我很难坚持到完成的那一刻。

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25 分钟只是我个人在写作方法论相关的文章时,所选择的适用于自己的时间标准。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做出灵活的变通。

总之,艰难和轻松的任务穿插着去完成,避免负向峰值的出现,是让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,保持愉悦和高效的重要方法。

02

另外,我们每天结束学习的时候,一般都是较为糟糕的状态,比如没完成当天的计划,比如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到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终值体验,常常是负向的。

避免负向终值的出现,也是让学习变得相对愉悦的重要一环。

该怎么做呢?

主要有两点。首先,制定计划的时候,量力而行,不要制定完不成的计划;其次,详细记录自己当天具体的时间使用情况,一天结束的时候,可以一目了然,清楚自己完成了哪些学习任务。

大脑是善于遗忘的,你要写下来,把成果具像化,让自己看到清晰明确的正反馈,从当天的学习中,获得成就感。这会给我们一个正向的终值体验,有助于养成我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。

另外,大家应该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:自己明明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,可每天学习的时候,总是动力不足,这是为什么呢?

这是因为,远大理想的实现,是很久之后才能得到的奖赏,而人的大脑,只喜欢看眼前利益。这和我们大脑中存在的奖励系统有关,它更愿意选择立刻就能得到的好处,而非延迟满足。

所以,让自己每天都能从学习上得到正面的反馈,拥有足够的收获感,不仅仅是为了终值体验,也是为了遵循我们的本性,以便更好地把努力学习这件事,坚持下去。

03

假设你在图书馆认真学习了一上午,吃完午饭并且午休之后,不是很能重新进入状态,你可以换一个地方学习,比如教学楼的自习室。你会发现,疲累之后,新的环境能让你重新恢复活力。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,我常常在家里办公小半天之后,转战书店,就是为了更久地保持高效的状态。

这是因为,我们的大脑中,存在场所神经元,环境的改变,可以激发它的活性。大家可以参考我的做法,在感到疲倦时,试试换个位置或者换个场所。

还有一个很有用的建议,那就是每天别给自己安排太多类型的任务。比如,你平时可能会这样要求自己:今天我要背单词、读书、做数学题、练习英语口语、学习插画课等等等等。

但是,同样是学习 10 小时,安排 3 件事,和安排 10 件事,所带来的心理压力,是完全不同的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灵活决定每天的任务总数量。总之,要尽可能少安排,而不是多安排。

04

如果你对自己吃饭的速度、效率、营养等,进行打分,吃饭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;如果你很纠结自己的睡眠,想着,我一定要在 10 分钟之内睡着,我一定要以仰卧的姿势入睡。那完了,你很可能睡不着了,你会发现睡觉成了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。

大家想想看,是不是这么回事儿?

正是因为我们吃饭和睡觉的时候,不需要刻意满足某种标准,或者得到某种结果,所以,它们才会是自发自由自觉的事情。那么,据此,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,如何让学习变得相对自发自由且自觉呢?

一个很关键的思路是,学着不用某种标准框住自己,也别总对自己的表现评头论足,更不必急着追求某种结果,而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,专注于做事本身。

当然,需要指出的是,说到底,学习和吃饭、睡觉是不一样的,它不可能成为一件纯粹的快乐的事情。但注重做事的过程,把努力当成习惯,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,使学习变得相对愉悦。

其实,心理学界对注重过程和注重结果的差异,也有相应的研究和理论。20 世纪 80 年代,心理学家尼科尔斯、德韦克等人,提出了“成就目标”这个概念。“成就目标”包括“掌握目标”和“成绩目标”两种类型,前者是指“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”,后者是指“好名次和好成绩”。

一个定位于过程中的成长,一个定位于结果的优异。

如果一个人把“掌握目标”作为努力的重心,TA 会明白,遇到问题和遭受失败,是很正常的,它们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。任何事情、任何能力的发展,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,对自己,对事情,你要有足够的容错空间。

以“掌握目标”为导向,才能真正达成“成绩目标”。也就是说,专注于耕耘,会让你在心理上更愉悦,也会有更好的收获。

总结

这节课我们学了啥?

要想减少对学习的排斥和厌恶心理,使其变得相对愉悦,主要有以下几个思路。

1、人们对一切人、事、物的感受,由峰值和终值两个因素决定。峰值是指这段体验中的最高峰,包括正向和负向;终值是指这段体验结束时给你的感觉。

为了避免出现负向的峰值,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,穿插安排喜欢且擅长的环节,而不是一直死磕艰难的任务。

为了避免出现负向的终值,一是,在制定计划的时候,量力而行,不要制定完不成的计划;二是,详细记录当天具体的时间使用情况,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具像化,借以获得正反馈和成就感。

2、我们的大脑中,存在场所神经元,环境的改变,可以激发它的活性。在感到疲倦时,可以试试换个位置或者换个场所。

3、每天别给自己安排太多类型的任务。

4、学习的时候,不用某种标准框住自己,也别总对自己的表现评头论足,更不必急着追求某种结果,而是注重做事的过程,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。


02|学会这 4 点,你也可以告别伪勤奋

学习是有方法的,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,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。
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在学习和工作中,有哪些做法是“伪勤奋”,以及怎样解决?

01 花大量时间做容易的环节

你羡慕那些学识渊博、博古通今的人,于是决定读很多书。但是你沉迷于集邮式地读书,一本接着一本,手不释卷。谁说看书不勤奋呢?没有人敢这么说。

但是,要想成为学识渊博、博古通今的人,看书其实是最简单的一步,记忆、应用、输出,才是更为重要的环节。

如果你每天的运动量,没有让肌肉得到有效的锻炼,那么它不会真正地成长。停留于舒适区的健身,是低效的,做事也是同样的。如果你的任务让你觉得轻松,很好,那说明你没有进入提升区。

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,你只愿意做自己得心应手的那一步,这就是“伪勤奋”;只有去完成那些让你感到需要思考、需要克服困难的任务,才称得上“真勤奋”。

要注意的是,不要矫枉过正,不要给自己设置过于高的目标,或者让自己去解决过于困难的问题。真正有效的勤奋,是在你“踮一踮脚能够够得到”的层面去学习、去做事。

02从来不去检测自己获得了什么

你从早忙到晚,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到,因为你只是在购买食材、收藏食谱而已,只有把饭菜做出来,你才能切实地感受到,自己是做了一些事情的。也就是说,学的东西,要立刻检测,检测自己有没有记住,检测自己是不是会做题。

记住这几句话:

对于真正的勤奋来说,
再功利主义也不为过。
你要看到反馈,
你要立刻看到反馈。
一切不以检测和输出为目的的努力,
都是耍流氓。

03只是埋头苦学,从来不总结规律

很多人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,缺少清晰的认知。做对了也好,做错了也罢,他们都并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做到的。

但还有一些人,会观察、分析、总结自己是如何学习的,对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,并且有意识地指导自己接下来的努力方向。

打颗栗子,你需要背单词,抱着单词书按部就班地逐个学习,过了一个月,你发现:诶?怎么背过的单词,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不认识呢?是哪个环节出了错?是因为记忆得不牢靠,还是复习得不及时?又或者,是因为没有结合具体语境去记忆?

然后你开始思考该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,你发现:对于阅读理解来说,我好像只有在具体的某篇文章中见到这个单词,查出它是什么意思,并且结合前后文进行理解,印象才会深刻,才能真正掌握这个单词,并且把题目做对;对于写作来说,我没法通过背单词的方式,来提分,我只有直接去学漂亮的表达,并且做出自己的创造性改动,这个单词、这个句子,才能真正为我所用。

这就是我所说的“总结规律”。

因为,学习这件事,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学习,还包括对学习方法的学习。而学习方法,并不是只需要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来获得,自己的实践和复盘,是同等重要的。你需要试错、分析、反思、调整,以及应用,你要有进行“元认知”的意识,也就是说,不但要做到,还要清楚自己是如何做到的。

04道德许可效应让你原地徘徊 沉迷于已经努力的幻觉之中

道德许可(moral licensing)是指,当你对某事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之后,在做出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,反而更倾向于违背这个标准。通俗来说就是,当我们做了一些好的、上进的事情之后,就倾向于做一些坏的、堕落的事情,来破坏自己之前的努力。

打两颗栗子:

你想减肥,跑完 5 公里之后会想,哎呀我太辛苦了,我好棒,已经跑了 5 公里了,吃点巧克力吧;白天吃了健康低脂的食物,晚餐放纵自己吃蛋糕吧。

你做了一个长期计划,要进入每天学习 12 小时的学霸模式,你感到无比兴奋,心中暗暗为自己欢呼,于是今天先大吃一顿或者大玩一通。

你看,当你为某个目标,付出了一些努力,甚至只是预想了宏伟的计划,就往往把自己感动坏了,觉得已经在变好了,然后用放纵的方式,对自己进行奖励。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。

再比如,学习英语之前,你会先下载一堆英语资料;想要健身,先关注一些博主。单单是这些收集资料、收藏文章的行为,已经给了你一种“我做了努力”的感觉。你有了变好的可能性,就在眼前,触手可及,这已经足够安慰你。即使未曾付出多少真正的努力,也不那么自责了。这也是道德许可效应。

那么我们该怎么做,才能避免陷入这种伪勤奋呢?根本原则是,将你想做的事情最简化,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,不搞形式主义,直接开始。

比如,想跑步?不必花大量时间去看科普,也不必研究最佳跑步时间,不必百般比较哪条跑步路线最合适,更不必货比三家,买到体验最好的那双跑鞋。只要做好最基础的准备,你就可以直接开始跑了。然后,在实践的过程和间隙之中,继续完善自己的准备工作。

做其它事情,也都是同样的道理,直接去做最本质的核心部分的工作,道德许可效应就大概率不会发生。

总结

这节课我们学了啥?

在学习和工作中,存在一些伪勤奋的做法。

1、花大量时间做容易的环节。

解决思路是:在你“踮一踮脚能够够得到”的层面去学习、去做事,只有去完成那些让你感到需要思考、需要克服困难的任务,才称得上“真勤奋”。

2、从来不去检测自己获得了什么。

解决思路是:学的东西,要立刻检测,检测自己有没有记住,检测自己是不是会做题。

对于真正的勤奋来说,再功利主义也不为过。你要看到反馈,你要立刻看到反馈。一切不以检测和输出为目的的努力,都是耍流氓。

3、只是埋头苦学,从来不总结规律。

解决思路是:学习这件事,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学习,还包括对学习方法的学习。你要学会观察、分析、总结自己是如何学习的,对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,并且有意识地指导自己接下来的努力方向。

4、道德许可效应让你原地徘徊,沉迷于已经努力的幻觉之中。

解决思路是:将你想做的事情最简化,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,不搞形式主义,直接开始。


03|掌握考试思维:成为一个特别会考试的人

学习是有方法的,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,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。
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如何掌握考试思维,做到“特别会考试”。

01

大家应该见过这样的同学,甚至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,就是平时学习感觉基本上都会,书都看懂了、知识点也记住了,但是一做题、一考试,就没法真正地发挥出来。

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?

是这样的,一直以来,我们的学习模式,是先埋头苦读,然后再去考试。我们的习惯思维是,只要掌握得滚瓜烂熟,那么考场上自然什么题都会做。我们常把大量的高密度的“输入”,也就是接收信息、学习知识,放在首位,觉得“输入”之后自然会有“输出”,也就是把知识点用在考试之中。

但实际上,这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式。因为,学习和考试,是不同的事情。它们用的,是相反的路径。学习的时候,我们的目标是记住所有的知识点。但考试,最重要的是“输出”,需要我们主动回想知识点,把它们从脑袋里调取出来,针对问题给出答案。

我们最终的目的,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,所以,要学会用考试的思维去学习。

那么,具体该怎么做呢?

02

首先,你要明确地知道,自己需要回答什么问题。

你可以找到课后习题,以及历年的考试真题,事先对这些题目,大致做一点了解,这样你可以对接下来要学的内容,做到心中有数,并且在看书的时候,清楚哪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。

你会知道,看书的时候该如何看、看什么,以及如何思考、思考哪些。而且,因为预先有了问题意识,所以你在学习的时候,会更加专注,理解得更为深刻。

你可以把每一个章节,作为一个学习的板块,在第一遍通读并且做笔记之后,就重新回归这部分的相关题目,试着去做题。如果你刚学会的知识点,能够立刻应用,你会掌握得非常牢固。这叫做“即学即用”。

而且,不单单是要做题,你要去研究这些题目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这些:

1> 考哪些?——也就是出题范围。

2> 是怎么考的?——也就是出题的方式,要求你对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,以及怎样运用知识点。

3> 思考自己怎样才能答出来?——也就是,以“答出来”为目的,倒推出学习、理解和记忆的正确方式。

4> 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哪些思维和能力?——比如把不同知识点联系起来的能力,把时间线上的发展脉络理清楚的能力。

总而言之,你要试着从出题者的角度,揣测 TA 的用意。先弄清楚怎么考,才能知道怎么学。另外,最好能找到答案,你要知道高分的答案具有哪些元素,需要满足怎样的标准。

我考研后半程,不但研究了历年的专业课真题,还模仿真题的出题思路,整理出了我自己的一套题库,几乎覆盖了所有重要的知识板块,然后去思考如何回答每一个问题。在这个过程中,之前被遮蔽的盲点,都暴露出来了:

如我之前所说,掌握了知识点,和会答题,是不一样的。

03

从做题和应用的层面,倒推学习时候该怎么学,我把这个方法叫做“即用即学”。它和“即学即用”,同样重要。

所谓“即用即学”,是一个根据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。就像是记忆英语单词,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结合文章学习,在阅读理解中学习,在具体的场景中学习,这就是“即用即学”的标准案例。

在学习的过程中,做到即用即学和即学即用,才能对知识点有透彻的理解和记忆,并且在考试中,做到更为高效准确地调取,以及运用。

“用”和“输出”是一个意思,柳比歇夫甚至认为“输出要更多一些”:要让知识和经验产生链接,也就是学以致用,最好保持输入和输出的平衡,但不是绝对的相等,输出要更多一些。(《奇特的一生》)

为什么“输出”如此重要呢?因为它切中了有效学习的底层原理,叫做“检索式练习”。“检索式练习”,是指通过提问和主动回想的方式,去巩固知识点。通俗来讲,就是进行测试。

在复习的过程中,切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阅读,这是低效的方法。《认知天性》一书指出,我们在重复阅读时所获得的“熟练感”,只是自以为掌握而已。

那么,遇到想不起来的知识点时,该如何做呢?好的方法是,稍微给自己一些时间,去认真回想,如果实在想不起来,再去看书或者笔记。

S.H.Kang 等人的研究表明,如果你肯花时间,进行艰苦地回想,这个跟知识点耗上了的过程,更有助于理解记忆。也就是说,正是感到学习更吃力时,记忆才更为长久和牢固。这是熟练地掌握知识点,必须经历的过程。

如果一个问题你不会,先不要去看答案,也别去请教别人。先试试自己去思考,哪怕最后你得出了错误的答案,甚至根本就没有做出来,但这个过程,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题,掌握这一块的知识点。

当你想方设法寻找答案,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知识的时候,在得到答案、填补知识空白之前,你会先强化大脑中到这部分空白的检索路径;当努力填补完这部分空白后,你便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到新知识的联系。

越是让你摆脱对既有提示和答案的依赖,需要依靠自己去解决的问题形式,对你的帮助越大。比如说,填空题,比选择题的效果好;论述题,比填空题的效果好。

总之,你在所输出的答案上,需要付出的主动努力越多,学习和记忆的效果越好。而且,这种练习方式,和考试的逻辑是一致的,也有助于你在考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
总结

这节课我们学了啥?

1、一直以来,我们的学习模式,是先埋头苦读,然后再去考试。我们的习惯思维是,只要掌握得滚瓜烂熟,那么考场上自然什么题都会做。

但事实却不是这样。因为,学习和考试,是不同的事情。它们用的,是相反的路径。学习的时候,我们的目标是记住所有的知识点。但考试,最重要的是“输出”,需要主动回想知识点,把它们从脑袋里调取出来,针对问题给出答案。你要学会用考试的思维去学习。

2、你要去研究考试题,包括它的出题范围和出题思路,去分析考试时,题目要求你怎样回忆知识点、怎样运用知识点。然后,据此决定学习的时候,如何学,以及学什么。

另外,最好能找到答案,你要知道高分的答案具有哪些元素,需要满足怎样的标准。

3、在学习的过程中,做到即用即学和即学即用,才能对知识点有透彻的理解和记忆,并且在考试中,做到更为高效准确地调取,以及运用。

4、“检索式练习”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,它是指通过提问和主动回想的方式,去巩固知识点。你在回想知识点的时候,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,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就越好。


04|用科学原理告诉你如何在考场上超常发挥

学习是有方法的,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,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。
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考试以及做其它任何事情,如何才能超常发挥。

01

高三的时候,隔壁复习班有个女孩子,每次月考都稳坐第一考场的前几名。可这是她第三次读高三了,前两次也都是平时成绩名列前茅,高考发挥失利。我们会摇摇头,然后不痛不痒地丢出一句“心态不好”。

每个人在考场上,都会有得失心,得失心又衍生出对失败的恐惧,进而影响发挥,只是程度不同罢了。不仅仅是考场,我们平时做事情,一旦需要围绕一个目标前进,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检测,就失去了那种松弛、自得的态度,整个人都紧绷起来。

如果你看书时,不为任何功利性的目的,只是纯粹地享受阅读体验,那么一切都自然而美好。你读得顺畅,轻轻松松啃下一本大部头。

突然有一天,你想着,我要从书中得到并且留下一些什么。你思考怎样做笔记、怎样提高阅读速度,你一边读书,一边留出一部分注意力,反思、质疑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。很难受,事情无法流畅地进行下去了。你进入了跟自己的博弈,在自我对话和对抗中,你没法专注地投入于事情本身。

一旦你有了得失心,并且畏惧自己做得不好,担忧会浪费时间、带来失败的结果,你就迷失了。

墨菲定律怎么说的来着?你越是担心某件事会发生,它就越可能发生。这其实也适用于我们对“考不好”的在意和担忧。

02

话说,其实这可以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。

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,有一个用于暂时存放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记忆系统,叫做“工作记忆”。它相当于一个中间站,容量有限,而且不可扩充。我们把所需的信息,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来,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存储、加工,处理完毕后,得到当下问题的答案。

工作记忆能够存储和处理的信息容量越多,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。但如果我们在考试时,过于担忧考试的结果,并且不时地审视自己做得怎么样,纠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,那么,会有相当一部分“工作记忆”的容量,被这些焦虑占用。如此一来,我们能用于答题的记忆容量,就很有限了。

现在就好理解多了,既然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,那么当你把一部分容量分配给自我监测时,势必会影响你的表现。

但如果你能做到不去审查和评价自己的表现,会怎样呢?关于这一点,我自己有切身体会。

说来也挺好笑的,我在那次考试之前,每次考场上都慌里慌张,看到隔壁桌的同学翻页了,我还没做完呢,也要赶紧翻。考场上遇到不那么熟悉的题目,先给自己判死刑——“我又完了”,完全无法投入于解决问题本身。

“工作记忆的分配”这个理论,能很好地解释我这次“莫名其妙”的好运。当我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做题上面的时候,我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

03

那么现在,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,考试的时候,如何才能超常发挥?

你要做的,是把所有的得失心和前因后果都暂时忘掉。不去预先给自己设置标准,而是能做到怎样就做到怎样,不在过程中因为容易而掉以轻心,或者因为困难而焦虑。

在考场上,在你需要解决问题的一切时刻,最重要的就是,忘掉你刚刚做过的题,忘掉你之后要做的题,忘掉你考试是为了什么,忘掉你考试之后会面对什么。尽管去做吧,别总一步三回头地审视自己的行为。

当你有了对自己给予评判和纠正的心,你就无法正常发挥了,连本应有的水平,都不能达到了。做事情的时候,不要想;做完了,再去想。珍惜你的工作记忆,把它们全部用于做题本身。

其实讲到这里,关于“超常发挥”的原理,以及在考场上该保持怎样的心态,已经讲完了,但我还有一个具体的、切实可行的方法,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你忘记恐惧、忘记得失心,叫做“默念”,会在《教你全面提升专注力,学习时不再走神》这节课中做详细介绍,对“超常发挥”特别有用。你会在之后的课程内容中,学到这个方法。

04

接下来我要讲一讲,我们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,和考试中的“发挥失常”是相似的。

我们在看书、做题、学习、工作的时候,常常喜欢存着犹豫不决的心:这种方法真的对么?这么做真的没问题么?这条路不是白费功夫么?刚才做得好烂啊……

真正做事的时间,没有监测自己的时间多。考研期间,这种完美主义思维,耗费了我的大量时间,对方法的思考和辩驳,一条条罗列在文档中,字数都快赶上笔记了。

后面我是如何自救的呢?分享一下我的思路。

你有没有想过?你不可能在一开始,就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。毕竟,你需要从零开始了解一本书,你无法预测学习的内容,以及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。必须接受这个事实:一开始的学习效率,必然不高。

虽然现在的方法不够好,但它是必须经历的启动阶段。对于某一固定的学科或者领域,学习基本上是个匀加速或者变加速的过程,你的方法会逐渐完善,效率会逐步提高。

那么,如何在不影响专心学习的前提下,逐步改善方法呢?

你可以先用目前的这个方法学一小时,注意,是专注地学一个小时。大家有没有意识到,专注才是最重要的,与专注相比,其它的东西不值一提。哪怕是觉得不够完美的方法,也要专注地使用一小时。

如果过程中觉得怎样学可能更好,或者发现了之前没注意到的漏洞,可以先记下来,一小时结束后,再思考怎么改。即使这个方法有缺陷,最多也只差 5%(非准确数字,意会即可)的效率,所完成的学习任务,并不会差多少。何况,即使真的浪费了时间,也只是一小时而已。

而且,你需要真正地实践一小时,才知道这个方法到底好不好,以及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。一小时后,可以花两分钟总结经验,对感觉不够好的方面,进行改善。当然,这个总结和改善的周期,也可以是一天,甚至一周。刚才为了方便讲述,我以一小时为例,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,做出灵活的变通。

这个解决问题的思路,和我前文说的,如何在考试中超常发挥的原理是一致的,都是减少监测自己的时间,将工作记忆运用到实际的努力之中。

总结

这节课我们学了啥?

1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,有一个用于暂时存放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记忆系统,叫做“工作记忆”,它的容量是有限的。工作记忆能够存储和处理的信息容量越多,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。

2、考试中发挥失常,是因为你过于担忧考试结果,纠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,以至于,相当一部分工作记忆的容量被焦虑占用。而真正用于答题的记忆容量,非常有限。

3、要想超常发挥,重要的是,考试时不去预先给自己设置标准,不去评价和思考自己做得怎么样。做完这一题,再做下一题;做下一题时,忘记上一题。

4、在平时的学习中,我们常常怀疑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,占用了很多的工作记忆,影响学习效率。有效的解决方法是:给自己一个小时的限定时间,先用眼下的方法,尽量专注学习。如果过程中对学习方法有更好的想法,就先记下来,一小时结束后,花两分钟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。

对于某一固定的学科或者领域,学习基本上是个匀加速或者变加速的过程,你的方法会逐渐完善,效率会逐步提高。


模块二高效学习

05 | 教你全面提升专注力,学习时不再走神

01

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,把完全投入、十分专注于眼前行为时的心理状态,称为“心流”,并认为这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途径。“心流”会让我们从忧虑感和压力中解脱出来。而且,Treisman 的研究显示,只有在“注意状态”下,我们才能做到对知识、概念、事物的透彻理解和学习。

提升专注力的第一个要点是“互动”,我们主要讲听课、记东西、看书三种场景下的互动。

如果你在上课的时候,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,这是很容易走神的。那么,怎么做到“互动”呢?

你可以边听,边默默重复老师某句话中的关键词。另外,做笔记也是有用的,但要注意的是,你不能直接誊抄,因为直接誊抄是被动、机械的做法。要有所取舍、有所整合地做笔记,过程中,要加入你的主动思考。这就是听课时,你可以跟老师以及知识进行的“互动”。

再说记东西,如果你在背书的时候,只是默默重复,也是很容易走神的。这一点,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经历。在记忆的场景中,你可以进行的互动,包括出声背诵,或者用笔不时地写写划划。

再就是看书的时候,如果是枯燥难懂的专业课书籍,按部就班地阅读和做笔记,也是很容易走神的。如何才能专注地读下去呢?

我建议你做笔记的时候,别直接全部划线,而是有选择地划线关键词。就像是诗词中会有“词眼”,你可以稍加思考,去找到你所读的那句话中的“句眼”。这个思考和选择的过程,意味着你在主动参与,与书有了“互动”。总

总之,做事的时候,不要让自己停留于“旁观者”的角色,要去主动进行“互动”,成为一个“参与者”。这是学习时提升专注力的第一个方法。

02

我们接着说提升专注力的第二个方法:问题让人专注。其实这个方法,算是“互动”的一种,但值得拿出来详细讲一讲。

之前有学弟问我:“我每次进行抄写还有看网课的时候都会走神,后面思想就基本不在线了。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啊?”我回答:“可能是因为,你只是在机械地抄写或者单纯地听课。一个建议,带着问题去抄写和听课。问题让人专注。”

为什么说问题让人专注呢?先打颗栗子。

我超喜欢看悬疑推理片,大家如果也有这种观影经历,会知道这类电影特别扣人心弦,与其它类电影相比,更容易让人全神贯注。为什么呢?

一个原因在于,看的过程中,我们心里是有“问题”存在的。比如《看不见的客人》,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?越看越觉得困惑,越想继续看下去;再比如《天才枪手》,这个作弊方案会成功吗?会不会被抓到呢?

对不对?问题真的让人超级专注,带着困惑的大脑,总是会把认知资源(或者说注意力)留给寻求答案。

学习的时候,你可以向自己提问,比如:这段话可以回答什么问题呢?这个知识点,跟哪块儿知识有联系呢?

带着问题去学习,你自然就会变得专注。

03

最后,我们再说一下,在考试这个特殊的场景中,该如何集中注意力。

考试的时候,我们常常会感到紧张,容易被周围人的声音和做题的进度所影响,如果遇到有难度的题目,还会很焦虑,难以静下心去做题。我这里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,叫做“默念”。不夸张地说,“默念”可以让你在一定程度上,做到“超常发挥”。

我参加考研英语的考试时,刚做到阅读题,就觉得自己完了,因为有太多不认识的单词。我特别绝望,甚至想交白卷,这念头很强烈,持续了好几分钟。当时我决定用“默念”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试卷本身,而不去想我要不要放弃。

我是怎么默念的呢?我不出声地阅读试卷上的题目,并且跟自己对话:

诶,这一题该选什么呢?
嗯……选这个应该没错…——我甚至会边默念边微微点头。
诶,这个好像有点难?我得再看看,好像可以从这句话中找到答案…

大概就是这些碎碎念,也就是说,我把那些本应在大脑中迅速闪现的念头,转化成了具体的语言。要注意的是,这些自我对话,都是不出声的,但一定要有口型。因为,如果仅仅是在心里这么想,还是会走神,会陷入考场上的焦虑和恐慌。而“默念”,会把你全部的注意力,或者说全部的“工作记忆”,集中在做题上。

我当时就是靠这个方法,做完了英语试卷,甚至是提前 45 分钟做完的。虽然过程中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、很多觉得太难的题目,但我几乎没有再感到恐惧,注意力一直很集中。

关于“默念”,我曾收到过很多读者的反馈。他们会告诉我:冷冷你这个默念的方法真的特别特别好用!如果没有它,我真的就要放弃了,不可能考这么好。

另外,如果你在平时看书或者做题的时候,觉得某些知识点很难懂、某些题很难做,完全投入不进去,你也可以试试“默念”:

啊这个题也太难了吧!这是人类能解决的问题吗?
不行,我一定要把这个知识点弄懂。
我就不相信了,这么个小破题,还能难倒我?

这种吐槽,会有效地消解掉你的烦躁与挫败感,帮助你更轻松地坚持下去。

04

最后,我们来聊一聊,如果走神了该怎么办呢?

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,都会有心思飘忽不定的时候,大多数人会为之烦躁,继而把很多时间和精力,耗费在应对这些负面情绪上。

但其实,每个人都会走神,走神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。你不需要自责,更不需要气急败坏。走神了,然后你意识到了,这是一件好事,值得庆贺,只要重新回到学习这件事情上就好了。因为,这是训练专注力最为关键的部分。长此以往,你走神的次数会越来越少,而且发现走神、迅速回到学习状态的能力会越来越强。

所谓专注力,包含两块:一是,一直专注于一件事若干时长的能力;二是,走神之后,重新让自己专注的能力。而且,后者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。实际上,你一直保持专注的能力,也是在“走神 - 重新专注 - 走神 - 重新专注”的过程中,训练得来。

我们向来都是认为,如果不能一直专注,那么我们就是一个“不专注”的人。现在,我希望你重新定义这件事:

我们是否是一个专注的人,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走神之时,重新专注。

总结

这节课我们学了啥?语文课代表冷冷的例行总结来了:

只有在“注意状态”下,我们才能做到对知识、概念、事物的透彻理解和学习。提升专注力有三个实用的方法:

1、互动——听课时默默重复老师某句话中的关键词,主动地有选择地记笔记;记忆东西时出声背诵,或者用笔不时地写写划划;看书时寻找“句眼”进行划线。

做事的时候,不要让自己停留于“旁观者”的角色,要去主动进行“互动”,成为一个“参与者”。

2、问题让人专注——学习的时候,你可以向自己提问,比如:这段话可以回答什么问题呢?这个知识点,跟哪块儿知识有联系呢?带着问题去学习,你自然就会变得专注。

3、默念——默念就是自己跟自己不出声地对话,它能够帮助你忘记恐惧和焦虑,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眼前的题目上面。“默念”可以让你在一定程度上,做到“超常发挥”。

4、所谓专注力,包含两块:一是,一直专注于一件事若干时长的能力;二是,走神之后,重新让自己专注的能力。而且,后者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。实际上,你一直保持专注的能力,也是在“走神 - 重新专注 - 走神 - 重新专注”的过程中,训练得来。

06|教你高效复习:巧用学习神器取得好成绩

01

在讲具体的方法之前,我想先分享一个重要的思维,叫做“闭环”。

不知大家有没有意识到,在学习的时候,我们所付出的努力,至少有一半都浪费掉了,比如那些只读了一遍的书、做了笔记却从未复习的课程、看了个开头便抛之脑后的资料……

你看,我们并不是不努力,但却一直在无效努力,原因就在于没有“闭环”思维。

那么,什么是“闭环”呢?它指的是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。比如说,你读了一本书,那么之后需要安排时间去温习笔记,甚至尝试把其中的素材和观点,应用到写作和表达中,也就是输出;再比如说,你做了一张试卷,对答案发现做错了一些题目,那么你需要弄清楚自己犯错的原因,是知识点没有掌握牢靠呢,还是计算过程出现了失误呢,然后对症下药,整理出错题本,在之后的学习中,要记得提醒自己去温习和巩固。

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,常常只是做好了前面的环节,比如读书做笔记,比如做完试卷对答案,但后面的环节,往往是缺失的。

为什么呢?因为学习和做题,虽然比较消耗脑力,但步骤足够简单,按部就班去做,做完也就结束了。但后面的这些工作,比如整理、复习和应用,更为繁琐和细碎,不容易操作。

接下来我们详细讲一讲,如何实现学习和复习中的“闭环”。

02

很多人在考研的时候,喜欢先把几门专业课的书看完,认真做好笔记,之后再进入复习环节。但复习的时候,会发现:

你之前花了很大功夫去理解的知识点,现在已经变得非常陌生,又像是重新开始学习。

你今天复习完了第一章,等到第二天的时候,本来应该继续第二章,但又觉得第一章没有复习好,于是又从第一章重新开始。

你不可能在一天之内看完一本书,只能把复习任务打散,但由于内容太多,时间跨度太长,而你又会边复习边遗忘,于是,很难做出合理的安排。

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?

首先,学习和复习是应该齐头并进的事情。刚学会的新知识,最好第二天就安排复习;第一遍复习后,要及时进行第二遍复习。依此类推。

那么,怎样才是及时复习呢?

最理想的情况是,这块知识点你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遗忘,但稍作努力可以大致回想起来,这个时候去重新温习,效果是最好的。

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什么吗?付出一定的努力去回想知识点,是巩固记忆的必经之路。

在最开始的两三次复习中,这个回想的过程,会让你感到吃力,而且,遗忘的速度也比较快,所以,应该安排比较近的间隔时间。而到了后面的复习环节,你会记得相对牢靠,那么,这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,适当拉长间隔时间。

说到这里,我们遇到了一个艰难的问题。

我们无法一天复习完一本书,需要把它按照章节拆解为几部分,最好能够做到学完一部分,就及时复习一部分,并且再据此安排之后的二次复习、三次复习等等等等。但这会让事情变得很麻烦,尤其是任务类型比较多的时候,简直是一团乱麻,比如:

今天是 10 月 12 号,我学了《古代文学史》的第三章,那么复习时间大致可以安排在 10月 13 号、10 月 17 号、10 月 24 号……

昨天是 10 月 11 号,我背了两页单词,那么复习时间可以安排在 10 月 12 号、10 月 16号、10 月 23 号……

也就是说,你每天都要仔细安排好不同科目、不同章节的复习内容和时间,这个过程非常繁琐,光靠大脑进行规划,是不行的,这个工作量它处理不了。

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

03

在这里,我要推荐给大家一个好用的记忆神器,叫做 Anki。大家不用担心这是软文植入,Anki 完全不需要我给它打广告。

我们可以利用 Anki,在复习的时候实现“闭环”。

Anki 和记单词的软件类似,它可以帮助你在手机或者电脑上,以一个又一个页面的形式,记忆东西。在 Anki 中,你可以为不同的科目分别创建记忆库,然后把每一科的知识点,以文字、图片或者音频的形式,做成笔记卡片,放到对应的记忆库中。

大家都很熟悉记单词的软件,它会根据你对一个单词的熟悉程度,安排下一次的复习时间。Anki 同样可以实现这个功能。在用它背东西的过程中,你可以针对每个页面上的知识点,主动选择下一次的复习时间。而 Anki 会像尽职尽责的老师一样,到了指定的时间,就安排你复习对应的内容。

也就是说,你不需要再自己费心安排每块知识点的复习时间,也不需要每天提醒自己该复习什么内容,一切都交给 Anki 就好了,它会帮你安排得井井有条。

但是,这里又存在一个新的问题:我们有那么多需要看的书,那么多需要复习的知识点,逐一记录到 Anki 中,需要花很多时间,这不就把任务复杂化了吗?关于这一点,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。

怎么做呢?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吧。

04

比如我今天学了《古代文学史》的唐代章节,那我可以在 Anki 中这样做笔记:《古代文学史》唐代章节,P50~P100。

image-20240401223250757

紧接着,第二天,我去复习前一天学的内容,只要按照这个页面的提示,把第 50 页到第100 页的内容,温习一遍就好了。然后,Anki 会提示我选择下一次的复习时间,比如 1 分钟后、10 分钟后、4 天后。

我可以选择 4 天后。当 4 天后我再次复习时,Anki 这个笔记卡片的页面,会提供给我新的选项,比如 10 分钟、1 天、4 天、10 天。那我可以根据熟悉程度,再次选择新的时间间隔。

就是这么简单。我只需要每天打开 Anki,把那些到期的内容,逐一复习完毕就可以了。

我们并不需要把过于细碎的知识点制作成单独的卡片,因为这样非常耗费时间。按我的建议,把某本书的某一章节、某几页单词,作为一个整体的复习任务,记录成 Anki 的一页笔记,效率更高。

而且,这种复习方式,会在心理上减轻我们的负担。虽然说任务量是相同的,但是,和直接复习一本完整的书相比,把它拆分为一些章节,各个击破,后者会让我们更轻松,更有成就感。

还有两个重要的建议,一是,如果你在复习某张卡片的时候,发现自己某一块知识掌握得不太好,可以重新编辑这张卡片,做一些记录,提醒自己在下次复习的时候,重点关注哪些内容;二是,在复习某个章节的时候,可以在卡片上,针对其中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,每次复习时,试着主动回想、给出答案。

大家还记得吗?我之前强调过,“检索式练习”比“重复阅读”的记忆效果更好。

另外,在 Anki 中,你可以随时编辑卡片,在页面上加入新的问题,或者删去旧的问题。

Anki 的使用方法没有技术含量,不值得做成一节课程,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“高冷冷”,回复“Anki”,获得我写的超详细使用教程。

总结

1、我们之所以付出了很多“无效”努力,原因在于缺少“闭环”。学习之余,重视复习和应用,才能实现闭环。

2、对于复习来说,当这块知识点你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遗忘,但稍作努力可以大致回想起来,这个时候去重新温习,效果是最好的。

3、利用记忆神器 Anki 实现闭环,每一块内容,都能以合适的频率,在合适的时间,得到有效的复习。

07|15 天背下 10 门专业课的连点成线法

01
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大段文字的记忆方法:怎么记,以及怎么才能不忘记,做到信手拈来地引用。

一个重要前提是:考试对这段文字的要求,是记住主要观点,能够化为己用,但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誊写在卷面上。

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,“机械复述”并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

“机械复述”是指直接背诵书上的原文,这也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方法。但是,仅仅按照书本的叙述顺序和具体表达来记忆,时效是极其有限的。

我们在初次对知识进行主动学习时,留下的是“短时记忆”。要想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,一定要经过充分的、有一定深度的加工,把“短时记忆”转化为“长时记忆”。“长时记忆”没有容量限制,保存时间也更为长久,可以长达数年甚至终身。

“加工”是什么意思呢?是指,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。对于记忆大段文字来说,“加工”的关键在于,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叙述出来。而且,加工得越精细,你的记忆效果就越好。

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,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。(彭聃龄《普通心理学》)

在记忆大段文字的时候,转换为自己的语言,之所以高效,是因为我们的语言系统、叙述风格和表达习惯,也属于“已有的知识经验”。

大家大概会觉得,重新组织语言去记忆,太麻烦了,很花时间,肯定还是直接背书上的原文,速度更快。

其实不是这样。

首先,在第一次记忆的时候,如果你用的是“机械复述”,书上的内容,按照作者的逻辑和语言系统进行表达,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,这时我们记忆的东西包括知识本身,以及叙述方式,这两块儿都很陌生。

但如果是用“精细复述”,转化为自己熟悉的语言系统,内容会变得较为口语化,而且要求没有那么严格,我们只需要讲出大致意思就可以了,这会更容易记住。也就是说,首次记忆也未必比直接背诵来得慢。

而且,记东西不是一次就能记住的,需要多次重复。“机械复述”的首次记忆效果并不牢靠,在第二次、第三次记忆的时候,依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。

再者,书本的表述非常详实、细节丰盈,但作者这么做的目的,是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,而在理解之后,一般来说,提取最关键的某句话或者某几句话去记忆,就可以让我们在考试中有很好的表现了。也就是说,在大多数情况下,跟直接背诵原文相比,“精细复述”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更少的。

总而言之,在“机械复述”的时候,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;而在“精细复述”的时候,我们是主动去思考知识点,主动去输出。对于学习来说,“主动”这一点,是很关键的。

02

那么现在问题来了,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?

一般来说,书本自身的表述,是超出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语言体系的,也就是说,单是让我们去理解就已经很费功夫了,哪还能做到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表达呢?

大家可以这么做:你先去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、知识点等“点”信息,而后连“点”成“线”,把这一块的“点”信息串成有逻辑的内容。那么,该怎么串怎么连呢?

在记住关键词和知识点之后,去记关系,是并列还是因果?是时间还是空间?有没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?

然后合上书本,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,把之前记下的关键词串起来。回想把关键词连接起来的是什么?有哪些词:主语、量词、形容词等等;有哪些关系:因果关系、并列关系等等。借助自己的主动回想,把细节填充进去。

我们打颗栗子:

《自控力》这本书指出:长期睡眠不足让你更容易感到压力、萌生欲望、受到诱惑。你还会很难控制情绪、集中注意力。

关键词是“睡眠不足”“压力”“欲望”“情绪”“注意力”,关系是因果。我们只需要记住这 5 个关键词,然后试着把它们串起来,大家看看我的表述是这样的:
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有:增加压力、减弱自控力、情绪失控、注意力不足。

你也可以暂时停下来,试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,你会发现,跟连点成线相比,直接背诵刚才那段原文,任务的难度更大,花费的时间更多。

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我们只需要记住关键词,以及理解逻辑关系就可以了,并不需要把刚才精细复述得来的内容记下来,不然的话,之后的复习,岂不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“机械复述”?

也就是说,每一次复习,我们都可以重新去组织语言,具体的表述可能稍有差别,但是没有关系。事实上,每一次你都能用新的语句表达出来,恰恰说明你是真的理解了这段文字,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。

“精细复述”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?并不需要特别逻辑清晰、文从字顺,只要能够把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大致复述出来,就可以了。

一定要串起来进行重新表述,因为在这个过程中,你需要主动回想知识点,相当于进行了“测试”,而“测试”带来的记忆效果是更好的。

另外,这个练习,能够帮助你在考场上更为流畅地答题。

为什么?因为你已经预先进行了对逻辑关系的梳理,以及对语言表达的练习,考试答题的时候,你能够信手拈来地化用这些内容,作为自己论点的支撑。

要知道,直接照搬书本的原文去答题,会很生硬。而如果你事先没有经过自己的梳理和练习,在答题的时候临时组织语言,还是挺难的。所以说,连点成线的练习,不但有助于记忆,而且有助于答题。

03

接下来我们讲一讲,记忆大段文字的另一个诀窍,那就是记“少”不记“多”,而后由“少”记“多”

什么叫做记“少”?如果某一块知识点,有很多诠释性的句子,彼此补充、互相解释,那么,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,就可以了。当然不必非是一句话,两三句都可以,剩下的就暂时舍弃,即使它们补充了许多其它的细节

这么做的原因是:
其一,像我之前说的那样,教材和论著上的表达,往往过于详实、细节丰盈、内容量大,但书本是为了帮助理解,既然要学习,那么这本书对我们而言有太多的“新知”,详实的细节讲述肯定是必要的。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我们全部记忆,往往提取最关键的某句话或者某几句话,就足够了。

其二,以期末论文为例,开始写作前,我们会有一个收集素材、积累论据、形成论点的准备工作。你会觉得很多材料都有用,然后一一划线、一一扔进文档。但真正写的时候呢?往往一整块的材料,你只提炼出一句话,用在你的论文当中。论述题的答题,和写论文的逻辑是一致的,你并不需要背诵默写原文,只要能够提炼素材、化为己用,就可以了。

讲到这里,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我说要记“少”。但是,万一考试的时候发挥不出来呢?

不用担心,其实记“少”的终极目的,是为了更好地记“多”。

在第一遍和第二遍记忆的时候,记“少”可以缩减你的任务量和复习时间,你会熟悉得更快,记得更牢,较为全面地覆盖书上的知识点,那么,考试的时候,你能够把主要的观点和素材,都答出一二。

时间不足的时候,尤其需要这么做。

在基本记住了“少”之后,你就可以由“少”记“多”了。接下来,我们以从第三遍开始记“多”为例。

比如某一段重要文字,你之前记了两个核心观点,那么,在第三遍复习的时候,核心观点已经成为你“已有的知识经验”。这个时候,如果你把这一段剩下的陌生内容,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记忆,效率会更高。

因为这些知识点,与之前记下的核心观点,有千丝万缕的关系,它们对你来说并不真正陌生。但是,如果你一开始就记“多”呢,那就相当于要记的全都是陌生知识,这个难度就很高了。

而且,当你真正理解、巩固记忆了某一段落的核心观点,在后续记“多”的时候,你会发现剩下的几乎不需要记了,它们表达的东西,和核心观点并没有太大的差别。

这是因为,一开始,这块知识点对你而言,全部是陌生的,所以你才觉得全部需要记忆。但是熟悉之后,你就能看到它们的共通之处。那么这个时候,“少”也就不必再增多了。

我的建议是,无论时间是否充足,在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时,都先记“少”,有时间的话,再继续记“多”。

总结

1、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,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。

“机械复述”并不能有效增强记忆,想长期记忆知识,必须经过“加工”。加工的意思是,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。对于记忆大段文字来说,“加工”的关键在于,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。

在“机械复述”的时候,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;而在“精细复述”的时候,我们是主动去思考知识点,主动去输出。对于学习来说,“主动”这一点,是很关键的。

2、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?先去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、知识点等“点”信息,以及逻辑关系,而后用自己的语言,把关键词串起来,连“点”成“线”。

每一次复习,我们都可以重新去组织语言,具体的表述可能稍有差别,但是没有关系。事实上,每一次你都能用新的语句表达出来,恰恰说明你是真的理解了这段文字,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。

“精细复述”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?并不需要特别逻辑清晰、文从字顺,只要能够把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大致复述出来,就可以了。

3、记忆大段文字的另一个诀窍,是记“少”不记“多”,而后由“少”记“多”。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,把它变为自己“已有的知识经验”,而后再去记“多”。

当你记住了“少”之后,可能已经不需要继续记“多”了。

0

评论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