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笔记——三十岁守则-李尚龙

三十岁,一无所有怎么办?

三十岁一无所有的人,大多数都有这样的毛病。

1.注意力涣散

“注意力大于时间,时间大于金钱。”

因为当一个人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时,事情做好,钱自然就来了;但如果一个人只盯着钱看,那钱往往就到处跑了。

有时候,只盯着钱做事,结果要么钱没了,要么钱来得不正当,到头来都是得不偿失。

人到三十岁还一无所有的主要原因,就是没有一颗专注的心。

做事情三分钟热度,对所做的事情不热爱,动不动就拖延,生活上得过且过,觉得自己是烂泥扶不上墙。于是,每天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,不改变、不进步。

久而久之,注意力越来越差,心流持续时间越来越短,人就变傻了。

专注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,提升一个人的能力。这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事情,都缘于专注。而在这个时代,手机是打破专注的魔鬼,我们随时都在被打断。5G的到来,让万物互联,获取信息变得简单,我们被零散的信息带着到处跑,到头来,却逐渐忘记,自己需要的是什么。

注意力涣散给现在的人们带来了很多问题,比如,人们越来越难把精力集中在一件热爱的事情上,人们开始同时做好几件事,开始无法深入一件事情去突破自身极限,开始对所有事都有涉猎,对所有事都不精通。

可你知道吗?一个人一旦丧失了热爱,也就丧失了专注;一旦丧失了专注,在事业上必然会走下坡路。

三十岁一无所有的人,往往从二十多岁开始,注意力就涣散了。

好消息是,注意力就像肌肉,可以通过训练重新拥有;更好的消息是,三十岁不晚,一切都来得及。

2.不锻炼身体、拒绝体检

三十岁时,另一个不好的习惯是,不锻炼身体、拒绝体检。

你不锻炼,身体自然就糟糕了;你不体检,身体也在变糟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。

三十岁前,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,你可以熬夜,你可以暴饮暴食,你可以宿醉,你也可以几天不喝水,因为你身体健康,因为你年轻。可是到了三十岁,许多人刚想做点什么,却忽然发现身体不行了。

你越长大,你的身体越容易背叛你,你兴高采烈准备大展宏图,忽然身体的警告灯亮了起来,你什么也做不了,只能等待身体的康复。

人在健康的时候,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健康的,只有在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时,才会发现身体不行了。

网上有一个段子说,美国人每年花一千块钱锻炼,一百块钱买补品,十块钱买药,一块钱抢救;中国人是反过来的,中国人花一块钱锻炼,十块钱买补品,一百块钱买药,一千块钱抢救。因为我们从来不会未雨绸缪,所以我们只能拿最后的金钱,孤注一掷。

三十岁时,你可以一无所有,但如果你有个好身体,就有资本重新开始,打持久战、跑马拉松。人生不是什么百米冲刺,而是一场漫长的旅行。

从这个角度看,我们并不是一无所有,我们还有健康的体魄。

只要身体健康,即使现在一无所有,我就还是富裕的。

3.不存钱

如果一个人在三十岁时还一无所有,那是因为他还有一个特别坏的毛病:不存钱。

二十多岁时缺钱是常态,很少有人能在二十多岁就实现财务自由。但如果每个月都把工资花光,每个月都透支下个月的收入,那么这样的困境并不是因为你的钱赚少了,而是因为你的欲望变大了。

有一本书叫《钱:7步创造终身收入》,听起来是很可怕的书名,这本书又厚又重,但读起来确实有用。书里的第一章,就表明了两个重要观点:第一,年轻时一定要重视存钱的重要性;第二,当你有存款时,要学会用钱生钱,用利息养活自己。

但你看看身边的这些朋友,他们夜夜笙歌,没有成就,时刻犒劳自己,动不动就花三个月的工资买个包。他们中的很多人收入不少,却存款了无。到了三十岁,想干点什么,卡里都没有存款,家人生病,忽然需要一大笔钱,还要东奔西走,求爷爷告奶奶。

都说成年人的崩溃,从借钱开始。我觉得成年人的崩溃,应该是从不存钱开始的。因为不存钱,总有一天会借钱,崩溃是早晚的事,怨不得别人。

钱买不到爱情,但钱能买到猫。

提高收入要从提升能力开始,限制欲望要从自控开始。

4.有执念

人到三十,放弃没必要的执念,减少没意义的可能,都是必要的。

当我选择放下时,许多困扰就会迎风化解,面前的路反而更宽阔了。

但这一切的前提是,在二十多岁时要给自己做加法,之后才配拥有这种心境。

5.不学习

因为三十岁一无所有的人最大的问题,只有三个字:不学习。

人们总是喜欢先入为主地评价别人,却不知道背后的逻辑也可以很复杂,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真的很少。所以,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。

今天,当我看到一件奇怪或者不懂的事情时,我的第一想法不再是评价,而是思考有没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。

这个时代是需要终身学习的,而学习的方式,并不局限于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。它取决于,你有没有一颗求知的心,你有没有一个对万物好奇的思维习惯。

到了三十岁,我更想说,不要抱怨自己一无所有。因为所有的贫穷,到头来,都是思维的匮乏、知识的稀缺。而学习,能弥补这一切。


三十岁前,我的成长法则

1

你可以放松,但不能放纵;你可以放肆挥霍你的青春,但同时你要为自己负责。

就好比,你可以熬夜打游戏,但你不能耽误明天上午的考试;你可以通宵买醉,但你不能耽误明天早上的答辩;你可以跟老板发飙,但你要有足够的能力在下一家公司落脚。

如果你的任性耽误了正事,那么所有的放松必然就成了放纵,所有的放纵都会变成对自己的惩罚。

2

文身、买醉、蹦迪,这些看起来很酷的事情其实一点也不难,难的是,你坚持健身、每天读书、持续背单词,而且坚持一年。

一年后,你能成为一个真正很酷的人,因为你做了件难事。

3

如果觉得生活苦,那么别去寻找舒服的方式让自己苦中作乐。

去做一些让自己更苦的事情,比如学习。

因为,你只有吃了学习的苦,才能避免生活的苦。学习的苦和生活的苦唯一不同的是,学习的苦主动,生活的苦被动。

所谓被动,就是你什么都不干,它就来了。

同样,什么都不干就会到来的东西还有以下两件:贫穷和衰老。所以,请主动成长、主动学习。

4

我看过一段话,说为什么你不理解那些在乎几块钱的人,举个例子,如果你的手机有百分之百的电,你会在乎那掉的百分之一的电吗?不会。但如果你只有百分之五的电,你会在乎那掉的百分之一的电吗?

这个例子看起来很有道理,但可以反问:你这么年轻,为什么这一生都要把自己逼到只剩下那百分之五的电呢?

出门前充个电不行吗?出门前带个充电宝不行吗?再不行借个插头总可以吧……

人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逼到绝境才编个故事安慰自己呢?

对于刚进入职场的人,平时能存点钱就存点钱,没钱就去工作、学习,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,去设计自己的生活,永远不要把自己逼到绝境再做选择。

5

别总是相信什么“阶层固化”这样的鬼话。

在中国,阶层再怎么固化,也有无数条上升的途径。

至少,个体是没有固化的。

你之所以觉得自己会固化,是因为你生来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。其实,怎么会呢?你和别人根本就不一样,我们都是人类,但不是一类人。

你就是你自己的神,在你活的地方。

6

你看别人在玩,所以你也去玩,可别人回到家在学习,你还在玩。最后别人考了个高分,你夸别人是个天才。

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远远不到拼天赋的地步,所有的提高都是自己跟自己的约定,所有的成长都是自己跟自己的秘密,这些都和别人无关,也不用向别人汇报。

7

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很焦虑,我曾写过:“打败焦虑最好的方式,就是赶紧去做那些让你觉得焦虑的事情。”

在路上的人不会觉得焦虑,他们会觉得充实,焦虑没有用,奔跑,才能看到终点。

8

牛人和菜鸟的区别其实并不在智力上,他们主要的区别只有一个:牛人认定一件事,就会坚持下来;菜鸟认定很多件事,干两天就喜新厌旧了。

你不得不承认,这句看起来很鸡汤的话,其实是真理:“这世界上的许多美好,都缘于坚持。”

找一条正确的路,一点点地走,咬紧牙,别停歇。

一年之后,你会惊奇地发现:天啊!这世界,还真的跟我之前看过的不一样呢!


要么孤独,要么庸俗

人越长大,越难拥有孤独和只属于自己的时光。随着你的社会网络越来越发达,人际关系越来越密切,认识的人越来越多,要做的事情越来越杂,属于自己的时间必然越来越少。

尤其是成家后,一个女孩子当了妈妈,属于自己的时间,所剩无几。白天有工作,晚上有家人,只有等孩子睡着,才能感觉到这世界上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安静而孤独的时光。

一个男人,在外是员工、老板,在家是丈夫、父亲,只有在车里的几分钟,才是自己。

我依稀记得那些一无所有的日子,哪怕是考了个第一名,都会让我笑三天。

年轻时,人特别喜欢犒劳自己,没干出什么成就,先犒劳一顿大餐、一个包、几瓶酒,但人的阈值一旦被提高,就很难再次被满足了。

我一直觉得在二十多岁时定期保持和人群的距离,是一个很好的习惯。

因为只有这样,你才能够做到独立思考,不去合无聊的群,不被别人打扰。我不是说不去社交,不去合群,而是要去合更好的群。

有时候,并不是优秀的人不合群,而是他们的群里没有你。

二十多岁时,如果寻求不到高质量的社交,只剩下酒肉朋友,那么孤独反而是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方式。

所以,在这个只有一个人的世界里,请一定要坚强,学会独处,学会一个人也能活得很好的能力。

相反,社交很关键,我们是群居生物,需要彼此的合作才能走得更远。

不过,我们终将会回到孤独的本体,终究会和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。

那一刻,希望你也可以这样,从容、安静、没有恐惧。

当有一天,你长大了,不再孤独,有了自己的家庭、自己的团队时,希望你也可以自豪地告诉自己:“我没有浪费曾经的孤独,我变成了更好的模样。”


三十岁前,一定要坚持的几件事

1.别丧

遇到一件好事,丧的思维习惯是,他竟然得到的比我多;而积极的思维习惯是,我今天获得的比昨天多。

遇到挫折,丧的思维习惯的是,弄死我算了;而积极的思维习惯是,打不死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强。

遇到失败,丧的思维习惯是,我倒在地上,不起来了;而积极的思维习惯是,这都是经历,会让我的未来越来越好。

2.多读书

现在流行听书,但别忘了,读书不仅能吸收知识,还有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功能。所以,读书永远比听书更有收获。

读书是自己和自己的交流,是自己和作者的交流。

外出时,包里习惯性地装上一本书,堵车的时候、闲暇的时候、无聊的时候,拿出来翻两页,翻着翻着,就读完了一本书。

3.运动

二十多岁时不坚持运动,三十多岁时想干点什么,总有病痛突如其来,从天而降。

二十多岁时积累的身体素质,都是为三十岁时更好地创业打下的夯实的基础。

除了运动,也请坚持健康的饮食,比如少糖、少主食、少油。除此之外,坚持体检。

身体是灵魂的载体,再有趣的灵魂,也经不起多病的身躯。

4.定期给父母打电话

二十多岁时,趁着父母的身体还算好,抓紧奋斗。

多帮助他们纠正一些不好的习惯,也帮助他们熟悉互联网世界的生活模式,比如教他们使用在线支付、外卖、视频等软件。

越长大,越怕在深夜接到父母的电话。

所以趁着他们身体还好,一定要多沟通,多了解一下他们,防患于未然。

5.每年至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

无论你有没有钱,每年都应该努力去一个陌生的地方:出不了国可以出省,出不了省至少要走出自己的城市和村庄。

要努力从穷游变成富游,要在路上思考、寻找、发问。

有时候,见识比知识重要,跨出舒适区,外面的世界更大。

如果实在去不了远方,也别忘了,书里也有远方。

6.存一点钱

如果你刚开始工作,还没有太多收入,千万别做月光族,每个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一定要存在银行里,做自己的备用资金。

《最富足的投资》里讲,那些善于存钱和投资明智的人,在一生中很少面对财务困境。

人们在年轻时很容易大手大脚,记得定下一个比例,从工资里拿出这部分,不要动。把这些钱积累起来,它们会变成只属于自己的安全感。

还要拿出一定的比例去投资——去学习。在这个年纪里,别做什么资产配置,其实,你也没什么钱可以配置。记住,去创造、去打拼,这正是创造的黄金年龄、打拼的最好岁月。

二十多岁的时候,投资自己才是最聪明的回报。


我很怕年轻人说“我能吃苦”

当一个人表达自己能吃苦时,他并不是在说他真的能吃苦,因为每个人对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。

有句老话叫: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

这句话害苦了我这一代人,当长辈想让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时,他们就会告诉你,你要吃苦。

当你把这句话拿到这个时代,甚至你长大的那个时代时,许多事情,似乎都行不通了。”

因为时代变了,很多事情你无法定义,它是否属于“苦”。

比如,一个人考研的分数过了,但老师要收很多钱才能给他这个名额,他需要买昂贵的礼物去拜访老师。

比如,一个演员能力够了,但一定要去制片人、导演的酒店才能获得这个机会。

这样的苦你要不要吃?

在这个时代,我很怕年轻人说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这句话。

因为许多人吃了一辈子苦,也没有成人上人;而许多人上人,也不过是人前显贵,人后受罪;而最让人崩溃的是,许多人上人,其实并没有吃过苦。

当你走进一家公司时,不要标榜自己能吃苦,因为公司的老板不想让你来这家公司吃苦,而是希望你在这家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,可以享福。

你要说的是:“我热爱这份工作,我愿意和公司并肩作战。”

当你真正热爱这份工作时,别说“996”,“007”都可以。

许多苦,能不吃就不吃,因为那些苦,不过是无用的苦。

对我来说,做不喜欢的事情并坚持,才是一种苦。

因为内心炙热,所以不觉寒冷;因为内心热爱,所以没有泪痕。因为热爱,所以不苦。

所以,与其能吃苦,不如去热爱;与其说自己不怕苦,不如说自己更热爱。

热爱里,虽包含着苦涩,但比起热爱,它什么也不是。

二十多岁时,不要标榜自己能吃苦,谁也不愿意吃一辈子苦,就像谁也不愿意看到你来到自己的公司非要吃苦一般,大家都希望你能热爱这个事业,过得开心幸福,就像爱自己那般。


读书到底是读什么?

在这些年里,如果要问,使我最受益的提升自己的方式是什么,我想,毫无疑问,是阅读。

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,只有书的价格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。

每次看到哪个平台又打折了,满多少送多少时,我就飞快地拼命下单,买一堆存在家里,许多也来不及看,但就是放在家里,心里踏实。

如果一个人不读书,决定他的价值观的,就是他身边的亲朋好友。倘若他的圈子还很糟糕,那么这个人必然好不到哪儿去。

而读书能让你独善其身,能让你找到那些跨越时间、空间的牛人,和他们进行灵魂交流。

我不喜欢每看一本书,就发个朋友圈,更不喜欢在微博上晒自己读过的书,因为读书不是对外炫耀,而是帮助你找到回家的路。

你愿意花一个下午、一天、一周,去阅读这个作者一年或者更久的心血,你们见字如面,你的世界里有了灵魂的交集,他带着你去了更远的地方,这样的感觉,我愿一直拥有。

读书会让你变得富裕,但或许不会让你变得有钱。

因为富裕不仅包含了有钱,还包含了内心深处的富足与充盈。当你意识到这世界上除了有钱,还有其他有趣的事情时,这就是读书起了作用。

赚钱赚到最后,就是人和人认知上的不同。

读书可以是功利的,甚至可以是名利的。但别忘了,书读得越多,越要记得回家的路。

许多书,都可能会在某个关键时刻,给现实的自己一个强有力的冲击,给困惑的生活一个解决方案,给迷茫的自我一条通往前方的路。

别怕读完书就忘掉,那些忘掉后还留下来的,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。

二十多岁最伟大的投资,就是把自己放在各个领域里,疯狂地阅读,拼命地成长。让这些思想长在你的身体中,让这些文字刻在你的基因里。

大学四年,图书馆应该是你去得最频繁的地方,就算毕了业,书店也应该是你定期进出的场所。

在那里,你会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
这个世界的规律是这样的:人的注意力很有限,如果不把时间花在读书上,就势必会把时间花在娱乐新闻、八卦绯闻上,这些东西会阻碍人的成长,在最应该迭代知识的年纪里,许多人的认知水平却留了级。

在三十岁前,我最感谢自己养成的一个习惯,就是阅读。

它让你不出门,就知道那些事;它让你在一无所有时,心里还点着一盏灯。

而这一盏灯,无论在哪里,都能照亮你回家的路。